微信 / 朋友圈
300年,足以让一个王朝更迭,却未能撼动同仁堂“中华药王”的地位。在同仁堂亦庄分厂的实训车间里,一位青年技工正将药粉揉捻成丸,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已消失30年的手工泛丸技艺。而在百米之外的大兴分厂,老技师正通过AI设备指导徒弟调试智能生产线参数。这套延续三百年的传承体系,不仅暗合道家“大器晚成”、儒家“格物致知”的东方智慧,更融合了现代知识管理、敏捷组织等管理理论,为老字号破解“技艺断层”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同仁堂的师徒制并非简单“师傅带徒弟”,而是构建了“三年学徒、五年跟师、两年独立”的十阶培养体系:
第一阶段(1-3年):学徒需完成“背经典、识药材、练手法”三项基本功。每日晨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每周考核药材鉴别能力(如辨别牛黄与人工合成物的差异);
第二阶段(4-6年):跟随师傅参与实际生产,学习“修合”工艺(如安宫牛黄丸的揉坨、打条技巧),并记录“医案笔记”;
第三阶段(7-9年):独立承担生产任务,通过“盲测考核”(蒙眼辨别200种药材)后,方可获得“同仁堂匠人”认证。
这种师徒制传承模式,要求新员工经过十年沉淀方可独立出师,与道家 "大器晚成" 的智慧不谋而合。这种传承体系的科学性在于,既遵循《考工记》"巧者述之守之" 的技艺传承规律,又创造性地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在大兴分厂的智能化设备维修师徒班,老技师将《周易》"变易" 思想转化为设备运维哲学,培养出既能操作传统设备又能驾驭智能生产线的复合型人才。截至 2020 年,这种培养模式已为企业输送 200 余名技术骨干,核心技艺传承成功率从50%提升至92%(2010-2023年),产品一次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8%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首席技师郭凤华传授安宫牛黄丸技艺时,要求徒弟培养“四种意识”:
1. 目标意识:将“传承非遗技艺”作为终身使命,而非谋生手段;
2. 标准意识:严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古训,误差控制在0.1克以内;
3. 责任意识: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自我约束,杜绝以次充好;
4. 绩效意识:每月比拼技艺精度,推动持续精进。
同仁堂采用师徒制培养模式,新员工需十年沉淀方可独立出师。避免“速成式”培养导致的经验断层,老技师带新人形成“技艺基因传承”。这种模式尊重了技艺传承的自然规律,避免了急于求成。同时通过典籍学习,将“修合之道”内化为员工信仰,降低管理成本。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度干预,同仁堂的人才培养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日本汉方药企津村制药效仿同仁堂师徒制,将培养周期从3年延长至8年,员工离职率下降60%,核心配方传承成功率提升至92%。这种“慢培养”模式,暗合道家“春种秋收”的生长规律。
同仁堂的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智慧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指导思想,还能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实践,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将成为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南海教育集团创新引领,致力于“模式的开创者、标准的制定者、行业的引领者”,经过团队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与马来西亚和立大学共建“中国式管理学院”,首次将“中国式管理”形成在职研究生(硕士、博士)学科教育体系,面向全球华人,开展“中国式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
官方公众号:东方管理硕博
扫码交流: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