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朋友圈
在首都北京的核心商圈,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前常年车水马龙。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药企业,同仁堂用 351 年的时光诠释着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的商业哲学。这家老字号的成功,本质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源于对传统制药工艺的坚守,更在于其背后深刻体现的道家“道法自然”管理智慧。
同仁堂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在现代化生产中,仍保留安宫牛黄丸的天然麝香配方,拒绝化学合成替代品。
为保证药效,同仁堂坚持使用天然麝香,即便在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趋严的背景下,仍通过建立 30 个有机认证药源基地实现可持续供应。其炮制工艺包含投料复核、细料粉碎等 6 大核心环节,每粒药丸需经过 156 道工序,蜜丸裹金更需手工捶打 2000 余次。
这种近乎严苛的坚持,这种“笨功夫”背后,是对药材自然属性的敬畏,是《道德经》"大巧若拙" 思想的生动实践 。当同行纷纷采用机械压制工艺时,同仁堂选择保留手工技艺,因为他们深知:"人工的温度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据记录,2023年,同仁堂中药饮片抽检合格率达99.9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95.2%),其“零召回”记录成为中医药行业质量标杆。
据《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记载,其炮制工艺涵盖 "炒、炙、煅、煨" 等 18 种传统技法。在现代生产中,这些古法被转化为可视化的《工艺流程图谱》,每道工序都标注着《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等典籍的理论依据。例如:
1. 酒蒸大黄:遵循《本草蒙筌》"酒制升提" 的训示,采用 53 度酱香白酒蒸制 48 小时;
2. 水飞朱砂:延续《医学入门》"水飞则体浮" 的工艺,经 72 小时研磨达到纳米级细度;
3. 九蒸九晒黑芝麻:传承《抱朴子》"九蒸九晒,服之不老" 的智慧,建立紫外线强度监测系统。
这种将传统典籍转化为现代工艺标准的做法,实现了 "道"(哲学理念)与 "技"(生产技术)的有机统一。在 2023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非遗评审中,同仁堂炮制技艺以 "理论体系完整、传承脉络清晰、创新应用显著" 位列榜首。
面对现代工业标准化的挑战,同仁堂创造性地构建了 "三维质量管控模型":
1. 时间维度:建立 "药材生长周期档案",例如对三年生黄芪实行 "春采根、夏养苗、秋收实" 的动态管理,确保有效成分含量达到《中国药典》标准的 120%;
2. 空间维度:运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 30 个有机药源基地设置 1200 个监测点,实时采集土壤 pH 值、光照强度等 28 项自然参数;
3. 人文维度:实施 "质量追溯码 + 文化溯源码" 双轨制,消费者扫码不仅能查看生产全流程数据,还能了解《黄帝内经》中相关药材的配伍原理。
这种管理创新使同仁堂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 15 年保持 100%,在 2024 年世界质量大会上,其 "全要素自然管控体系" 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列为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典型案例。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体系将《周易》"天人合一" 思想转化为可量化的管理指标,实现了传统文化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在海南有机基地的中控室里,一块巨型屏幕实时显示着 5000 亩药材的生长状态。这里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 "从种子到杯子" 追溯系统,不仅记录每株药材的生长数据,还嵌入《齐民要术》的种植智慧:
1. 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农书》"春灌宜浅,夏灌宜深" 的原则,自动调节滴灌量;
2. 病虫害预警系统:结合《本草纲目》的驱虫记载,研发出基于 AI 的生物防治方案;
3. 20 采收决策系统:运用《天工开物》"物生自有时" 的理念,建立药材成熟度预测模型。
这种发展模式,使同仁堂在数字化转型中保持了独特优势。2024 年,其智能工厂项目荣获 "中国工业大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医药企
业。正如其研发的 "中药智能炮制机器人",既保留了 "炒黄不焦、炒焦存性" 的传统标准,又通过传感器实现了温度、湿度的精准控制。
同仁堂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的坚守,它告诉我们: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智慧依然可以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当我们将《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转化为质量标准,把《齐民要术》的农耕哲学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传统产业就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正是中国式管理的魅力所在。
南海教育集团创新引领,致力于“模式的开创者、标准的制定者、行业的引领者”,经过团队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与马来西亚和立大学共建“中国式管理学院”,首次将“中国式管理”形成在职研究生(硕士、博士)学科教育体系,面向全球华人,开展“中国式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
官方公众号:东方管理硕博
扫码交流:招老师